红利期越来越短红利期越来越短了,这是共识。平台电商的红利期有接近十年,微商的红利期只有五年,平台社交化的红利只有三年,社区电商的红利期只有一年,直播的红利期有多长?不知道,一定也不会太长。为什么红利期会越来越短?
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,第一,流量本身已经被稀释的差不多了,已经很难有哪一种业态能够迅速的再掀起来一波流量的高潮。第二,干的人也越来越多了,淘宝时代想做淘宝的用了十年才能适应节奏,社区电商时代可能一个月,就雨后春笋,遍地开花了。
已经不能再跟着流量跑了红利期有一个特征,就是流量在哪里,我们就跟着跑到哪里。从平台电商跑到微商,从微商跑到朋友圈,朋友圈流量不行了,我们就跑到百度,跑到视频平台,然后再跑到短视频平台。不过,再长的长跑,也需要有一个尽头,我们为什么会跑?是因为有红利,有流量红利,但当流量的红利期开始变得非常短的时候,很多人的奔跑速度就已经跟不上了。
跟不上的结果就是越往后,钱越难挣。是谁在跟着流量跑?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,都是什么人在跟着流量跑。首先跟着流量跑的不是传统企业,因为传统企业基本没有人能有这样的奔跑速度,同时,这种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大量订单,传统企业还要去消化,去生产。其次跟着流量跑的也不会是商业精英,商业精英基本上应该是看到一个项目,可以做上一段时间。是谁在乱跑?我觉得跑的都是投机者。投机并不是贬义词,更多的,是说这些人有很好的商业敏锐度,但是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跟不上,所以很难能够把每一个流量模式都能做的很明白。
跟着流量跑,导致了什么结果?
由于这部分人的专业度相对比较有局限。所以,无论微商,还是平台社交,还是社区团购,除了极小部分成功的项目之外,绝大部分都会是一地鸡毛,但这地鸡毛还是有意义的,这些尝试可以很快的让大家看清楚,不同的平台的特征,性质是什么,应该在整个营销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。这个贡献意义还是特别大的。举个例子,二类电商的从业者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告诉了我们,二类电商是最好的首次购买体验平台,而不是电子商务平台。如果想有持续的结果,那么一定要把一类电商平台搞明白,用二类电商搞首次购买体验。
这本来是很好的,坏就坏在很多人把这种业态当做了可以永续经营的平台。
所有的流量都有基因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,所有的流量都是有基因的。
并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能当做生意来看,社区流量很大,但社区流量自带物美价廉的属性,不能独立形成生意。朋友圈流量也很大,但朋友圈就是个刷着玩的地方,并不是商业流量。因为没有人整天刷着朋友圈买东西,最多起一个告知的作用。
如果有流量就有商业,那么马化腾一定是中国最牛逼的人,但事实上的商业成功者是马云,并不是马化腾。流量的基因,决定了这些流量能够被我们拿来当做什么用。阿里系、京东的流量当然是用来卖货的,新媒体流量是传播基因,我们就应该把他拿来当传播工具用,如果传播工具能帮我们卖一些货,那他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首次购买的工具。这才应该是最终的电商。
营销最后必然会融合由于支付工具的先进性,原来几乎每一个流量平台都曾经单独承载过生意,但总是承载不了太久。这是因为要完成一个品牌的建设,搞成一个系统的项目,需要各种平台的相互配合才可以。从工具的角度,我认为,工具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差不多,已经到了可以开创一个新体系的时代了。
从企业建立品牌的角度来看,品牌的建立需要传播内容,需要传播工具,需要持续的购买沉淀平台,原来零售产业的工具,是电商,是报纸,是广播,是渠道,是终端。现在零售产业的工具是新媒体,是短视频,是平台电商,是社区社群。好好地琢磨一下,从品牌的角度出发,新媒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,电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,社区社群应该扮演什么角色,能不能有可能性把这些工具全部串通起来服务品牌,实现全网范围内的零售,会是下一个五年最重要的事情。